龙港市的奋斗史:从渔村到城镇到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7 11: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阅读: 4611 评论: 0


农民城里无农民:一座小渔村的进化史

---全国首个“镇改市”,鳌江入海口的龙港,来源于40年前数千“万元户”自费造城

来源:解放日报 

113113h6ppeq05uos6etr8.jpeg
俯瞰浙江省龙港市。2020年,龙港市人口超过38万,GDP逾316亿元。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从当年数千“万元户”自费造城开始的。视觉中国供图

113113meyslyxz26tfs63a.jpeg
◆1982年的苍南县龙江港区规划图。这里地处物流咽喉地带,具开发建设港口城镇的自然地理优势。本报记者 司占伟 摄


因城聚业  因业而兴

当年,“泥腿子”之所以敢离开土地,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能替代种地的产业,此为因城聚业;2003年,在龙港迎宾大道,醒目的“中国农民第一城”招牌被替代为16块广告牌,每块牌子背后都代表着一个产值过亿的企业,此为因业而兴

■本报记者 李晔 秦东颖 柳森 吴越

被研读了千万遍的“温州模式”,这次该从何说起呢?从特点讲,叫“敢为人先”;论其形式,又千姿百态,或许“无定式”才是其模式;若讲故事,全国首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胆大包天”的国内首条私人包机航线……太多太多的跌宕壮阔。

但我们选择了鳌江入海口的龙港,3年前,这里成为全国首个“镇改市”。

它更摄人心魄的传奇发生在40年前。当时还是小渔村的龙港,在政府几乎“一毛不拔”的情况下,由数千“万元户”自费造起中国首座农民城。

我们寻访当年亲历者,发现他们的造城故事,非常“温州模式”。

113113m3h717zjj09433xj.jpeg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航拍。(司占伟 摄)

一 、

1974年冬,新华社记者张和平经过温州下辖龙港方岩下,见四野凋敝,当时有民谣这样唱:“方岩下,只有人走过,没有人留下。”

12年后,上海社科院经济所一行在龙港却见截然不同景象——此地新楼鳞次栉比,俨然一座初具规模的城镇。劳动力市场兴旺,经济所一名成员稍作停留,就被企业当成农民工约谈……

民谣仍在唱,唱词却已改成:“几万穷,百万富,几十万元平常过。”

这背后是一场破天荒的改革。此前,中国城镇建设的主体历来是政府,但龙港当地却实行土地户籍改革,允许农民自筹资金在龙港买地、办厂、建房,进城落户。

今年60岁的汤元挺,便是当年首批进城的农民。他自上世纪70年代起,在温州、上海、宜昌先后创办13家企业。1983年,他率先在龙港建房,一家五口搬入三层小楼,花去2.5万元。

113113rspp2l2aoozcywld.jpeg

40年前,数千温州“万元户”自费造城。

二、

汤元挺是苍南金乡人,15岁被父母逼着外出求生。温州人均耕地面积0.36亩,金乡仅0.12亩,汤元挺家只种了点番薯,一场台风来就全泡汤。父亲无法,给点小资金,叮嘱“把钱用好”,便放孩子出去闯。

小汤揣着原始资金,不敢吃饭,不舍得坐车,沿着104国道,徒步去福建。当时车道窄,车速不快,他便机灵蹭车。遇不愿被蹭的司机,他就耍赖皮,或在爬坡时帮忙推几把,靠此坐上了车,还蹭上饭。

当时福建码头多木料生意,小汤用板车将山沟里的木料推到码头,赚点小钱。他还去别人家干农活,换几顿饭。苦日子让他学会想方设法和“厚脸皮”,“只要有钱赚、不犯法,我都去做”。

汤元挺每回出门数月,都能带回数百元钱,悉数上交,换来父亲满意的笑。

113113raciala1cj81h0n0.jpeg

汤元挺回到金乡,当地前店后作坊,仍是一派勤劳景象。(司占伟 摄)

待到18岁,汤元挺不再往外跑,留在家做海鲜买卖。

兄弟姐妹去海边买海鲜,做成鱼饼、鱼丸,汤元挺挑去菜市场卖,常半夜12时出门,走三公里石板路,在市场占个好位置。

汤元挺脑子活络,顾客想买啥、量多少,他扫一眼便知。顾客刚走到摊位前,他已将顾客需要的量称好,边说价格,边往顾客篮里送。顾客再压个两毛钱,只要不亏,他都答应。他还暗中观察整个菜场的供应量,如果量多竞争激烈,他就让利加速卖,反之就笃悠悠。

到20岁,汤元挺结婚了。岳父问他,卖鱼饼能赚多少钱?汤元挺不敢隐瞒,说万把块钱吧。对方却说:“鱼饼别做了,跟着我们做校徽吧!”

当时金乡的徽章、标牌制作已起蓬头,数千供销员走千山万水,将国内外海量订单带回来。汤元挺因为肯让利,手头积累了数百供销员资源。校徽数量巨大,哪怕每个只赚1分几厘,一年下来,赚头也是卖鱼饼的数倍乃至十数倍。

上世纪80年代初,万元户是了不得的事,但金乡早已闷声发财。当地习惯叫万元户“猴子”,10万元户则为“狮子”。

手头有钱了,便想进城。汤元挺说,当时有大量“狮子”,迫切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有一个交通便利、信息灵通、金融灵活、劳动力充沛的市场环境。他们向往城市文明。

113113hu6swmkssszz1nbe.png

龙港曾是一座无人问津的小渔村,外界进入只能靠渡轮。(资料图)

三、

其实改革暗流已在涌动。在汤元挺结婚的1981年,温州南部鳌江流域的平阳县被一分为二,变平阳、苍南两县。

新设立的苍南县,攥着空拳要啥没啥,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整个县域无中心城镇,生产生活资料仍要去隔江的平阳县鳌江镇批发转运。不少干部都争取留在平阳工作。

事实上,了解到被分县后苍南干部群众的负面情绪,浙江省委已在悄悄酝酿,要求着重围绕县经济中心选址展开调查。此秘密方案,由原平阳县委副书记陈常修带话,落到了时任苍南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君球等几人身上。

113113y22u1yeh9190b91b.jpeg

陈君球。(司占伟 摄)

今年93岁的陈君球,忆及那段特殊使命下的峥嵘岁月,仍忍不住激动落泪。

他告诉记者,接到机密重任后,他与其他同志加紧调研,反复比较,最后选定沿江、龙江间的滩涂。这里地处物流咽喉地带,具开发建设港口城镇的自然地理优势。1982年,经温州市政府批准,苍南县沿江港区建立。当年,苍南县委23号文件决定,由8位同志组成沿江港区建设领导小组,陈君球任组长。9月,温州市政府批准发文《龙江港区总体规划》,港区建设拉开序幕。

殊不知,规划中基础设施要建7条路,可县财政只拿得出5万元。另一难点在于城镇人口问题,被划入港区的5个村8000余人,居民供应户口仅110人。若按旧有户籍政策,这个港口城镇难达应有规模。

113114lm7wzwr9swhn90hm.jpeg

陈君球还保存着当年龙江港区总体规划图。(司占伟 摄)

怎么办?小组反复斟酌,既然“向上”走不通,不如“向下”试试。

“向下”是有底气的。此前小组调研时发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苍南农民率先走上工业化、市场化致富路,已涌现6500名万元户,其中90%集中在金乡、钱库、宜山三镇。先富起来的农民听闻要建港区,便向小组反映:“建房问题,只要政策允许,我们自己建!”

可即便富人、能人们有积极性,还是要找到理论与政策依据。踌躇之际,《光明日报》报道了山东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文章。“这成为小组向县委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思路和‘提倡鼓励个人建设’来解决城镇住宅建设问题的思想来源。”陈君球说。

113114cu9ob979s7gg9gd9.jpeg

温州鱼丸。(李晔 摄)

四、

汤元挺第一时间知道消息。他初步估算,在龙港拿下一块地建房,随后支付城市公共设施费,以一家五口建三层房计,约2.5万元。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对他而言已不是一笔大开销,何况还有“赠品”——城镇户口。

诸多“狮子”聚在一起,兴奋道:“这太划算了!”

“市”在人为。1983年10月1日起,港区举办“会市”,3天活动,参加人数10万+。有来做买卖的、看热闹的,更多人目标明确,就是要买地建房,看看哪条街道好、价格适宜、手续便捷。

1983年10月,浙江省政府设沿江港区为龙港镇。此后,农民进城速度惊人,仅1984年4月至7月,获批自理口粮进城建房的专业户就达2147家。缴付土地价款的信用社外终日排队,收款人员常忙到深夜才下班。

113114komt0k0g1es4kneg.jpeg

陈君球保留了当年龙港建设大量资料。(司占伟 摄)

农民进城还推动了政府“店小二”刀刃向内的改革。第一步“捆印”,每月两次相关部门联合
现场办公,8枚大印一次盖全;第二步“减印”,凡申请进城办厂经商农民,只要盖县计委一个大印即可,减去社队企业局、工商管理局等7枚大印;再到1984年6月,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将审批手续直接下放给龙港镇……

数千栋楼,就这样在短短数年内拔地而起。最流行的式样是一楼前店后作坊,二楼办公,三楼卧室,空间利用率极高。龙港主街道龙翔路上一栋楼盖得最高,七层楼,被称为“首富楼”,楼主是此后的浙江“编织巨头”方崇钿。

113114vns4s1pk9jy012l2.jpeg

龙港镇劳动力中心市场。(资料图)

五、

农民进城后,格局不一样了。

汤元挺有危机感了。以前做徽章,是跟同在金乡的老乡们抢生意,拼的是勤劳活络;龙港无疑是更大赛场,要同和他一样进城的能人争机会,拼的是眼光。

印刷成了他下一个目标。1986年,汤元挺成立其第一家印刷厂,当时龙港印刷企业屈指可数。此后他又接连出资成立大众制版印刷厂、龙翔制版印刷厂、新雅印业等企业。其中新雅印业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到上世纪90年代末,新雅印业年产值已破2000万元,新雅品牌也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然而家大业大的汤元挺,夜里不止一次躲被窝里哭。他说,他吃尽了文化程度低的苦。许多次,客户让他写一张收款收据,他愣是组织不起话语,面对纸笔束手无措。

这让他意识到温商的短板,且光靠能吃苦难以弥补。于是他加倍重视子女教育,要把“温州人精神”中的文化短腿补上。

他后来认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在上海继续自己的印刷产业,同时购置商业地产,兴办皮革专业市场。1998年,响应对口支援号召,他以上海企业家身份前往宜昌,投资数百万元成立印刷包装厂,兴建专业建材市场,名气享誉鄂西南……

113114all6tpofp7y8e221.jpeg

汤元挺在元鼎铜业工厂。(司占伟 摄)


数十年商海沉浮,却在2013年遭遇人生一劫。

8年前,老友浙江博强铜业原董事长陈某一通电话,将汤元挺催回温州。汤元挺是博强铜业占股12.5%的小股东。当时陈某称公司经营良好,望汤元挺接手公司重组。正值温州市委号召“温商回归”,汤元挺注资5000多万元,受让股份,成为公司法人。

但汤元挺不知,陈某隐瞒实情,此前将博强铜业作为融资平台,伪造合同、虚报资产,以12家企业联保互保方式,先后从7家银行贷款2.31亿元,用以偿还赌债及其他投资。

正是吃了缺乏专业知识的亏,汤元挺才会天真地接手这一大窟窿。博强铜业金融危机很快暴露,但公司一旦倒闭,联保互保的多家企业将全部破产,造成数千名员工失业。

如此压力山大并未压垮他。不轻易言输的温商性格,让他最终决定投入6700万元个人资产,又以自己在宜昌、上海两处共计2.8亿元商业物业作抵押,置换保全了联保互保企业。如此壮举,让他在2014年被评“首届温商回归功勋人物”。

113114i7rgrrprrervedrg.jpeg

六、

“办企业就像打仗,打输了很痛苦。”汤元挺不会轻易认输。

最困难时,亲友支持他,使他避免了资金链断裂。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二女儿,主动辞去上海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回乡救父,负责铜材料生产管理。大女儿也辞职帮父亲管理公司财务事宜。企业二代从专业角度规范公司财务、防范期货风险。而父辈则恢复了15岁外出讨生活时那股冲劲韧性,加紧对接产业链上下游,邀请技术大咖把脉,更把床搬进办公室,再次以厂为家……

2015年,工厂生产逐渐稳定;2017年,企业产值破5亿元;去年,产值迈上10亿元新台阶,客户名单里新增了国内外知名电子巨头。这一次,吃苦扛打的“温州人精神”被知识武装,汤元挺终于度过危机。

113114n0drgyknnpoywpr1.jpeg

历数此前所办12家企业,都有一个通病,不敢做大。“企业产值一旦上10亿元,就怕守不住。”然而经此一役,汤元挺突然有了要做大、做久的底气。

他说,他的经历与故事,也是他的家乡从小渔村到农民城,再到产业之城的缩影——

当年,“泥腿子”之所以敢离开土地,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能替代种地的产业,此为因城聚业;2003年,在龙港迎宾大道,醒目的“中国农民第一城”招牌被替代为16块广告牌,每块牌子背后都代表着一个产值过亿的企业,此为因业而兴。

去年,龙港市人口38.7万,GDP逾316亿元。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从当年数千“万元户”自费造城开始的。

他们用奋斗创造了城市,也用奋斗改造了自己。



龙港论坛(lgbbs.cn)是以龙港市为中心,覆盖鳌江宜山钱库金乡等周边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本地生活消费社交平台,讨论本地热点新闻、爆料八卦、分享身边美食、晒出生活美图、参与线上线下聚会,下载龙港人帮你找到龙港共同兴趣爱好的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0
手机版|小黑屋|浙公网安备 33038302330605号|龙港论坛 |浙ICP备19040956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回复 列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