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汤小玉 龙港毛毯市场位于文卫路和人民路的东北角,是龙港市名副其实的现代地标之一。日前,听说为“打造美丽龙港,拓宽道路”要拆除,我心为之一颤,一下触动了沉郁深处的思绪,回想那曾为稻粱谋在毯场里的艰涩岁月。估计不久,这里将在推土机和吊车的轰鸣中,在民工的铁锤下,在短短的几天里将粉身碎骨,荡然消失。遂再一次踏进毯场采撷几张照片以作留存。
龙港毛毯市场
五月的太阳白花花,步入市场内举目望去,已不见往日的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偶尔听到行道里有几家商铺传出缝纫机的嘎嘎声,还见两位老人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咔咔地裁毯,店内还有整整齐齐几垛毛毯,斑驳的墙面上平添了几分沧桑。想想二十多年前,也是这里,家家户户忙忙碌碌,生意红红火火,可是龙港最繁华的市场。 江南垟历史悠久,江南人勤劳勇敢,江南人头脑灵活,素有“纺织之乡”美称。元朝开始便有遍种棉花的记载,陈高诗“炎方有橦树,衣被代蚕桑。舍西得闲园,种之漫成行。”(节选)为证;明朝中叶开始纺织业已普遍,有妇孺皆知的“高机吴三春”凄美爱情故事;民国就有“筒子布”远销闽、赣等地。只是那时都是土纺土织,仅靠单锭纺车和全手工的绢机,效益低,如此彳亍行进延续了几百年。
自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开放。1978年,珠山资深采购员赵开良在河北邯郸为推销手头3万条编织袋,却带回积压仓库80吨的腈纶边角料。江山新西河的纺纱能手孙啊茶到宜山买回棉布角料时,居然发现有腈纶边角掺和在内,弃之不忍,遂反复实验,不断实践,终于诞生首批再生腈纶纱。渐渐地在江山西湖形成再生腈纶纱市场,别看是油毛毡搭的简易棚,南来北往的客商可是接踵而至,联袂成云。有些用腈纶纱让横机织成毛衣、毛裤、背心等,有些直接将腈纶纱运往外地让妇女手织。销往全国各地,由于价格低廉,穿着暖和,倍受欢迎; 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些民营企业以再生睛纶纱为原料织毯,经营。1986年夏,原沿江综合厂机械技师龚光余懂技术,有资讯,伙同好友杨德新、潘钦更谋发展,兴办家庭企业。遂到敖江纺织厂,将闲置废旧的木机买回来,他们自己改装,调试,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成功。织出的毛毯还没有图案,谓“平毯”,大部分以红色为主,两头间以三条黑纹,日产量可达百余条。那时正有苍南百货公司采购部经理林文珍女士在“全国针棉织订货会”上订了大量毛毯的合同,靠原有的厂家根本完成不了任务,遂找到了这几位年轻人加工,一时亲戚朋友及邻里纷纷效仿办起了家庭作坊织毛毯。应时衍生的行业还有:开花,纺纱,拉毛,擂布,做纬,缝纫等。产品颜色鲜艳,保暖柔软,价格低廉(一条毛毯在7—10元左右),深受消费者喜爱。没多久,宜山酒厂的家属厂负责人张魁同引进k47毛织机,成功生产了再生提花毛毯,可以织出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等。价格在二十几元左右,其质量与正宗毛毯相差无几,渐渐在江南大地遍地开花。
有了买卖就有市场,1988年在沿江路、建新路、人民路零星开启了店铺,渐渐地生意越来越旺,再生腈纶毛毯像一头雄狮在龙港崛起。1990年,新渡村党支部因势利导,投入300万元,先后建成了第一、第二两大毛毯市场。两市场共占地1.6万平方米,店面322间。面积不大,也就15平米左右,都是平房。原来店面根本供不应求,1992年,新渡村组建三联公司,再在老市场的东面再投资扩建500余间店面,总共达到800多间。一时万商云集,百货争妍,江南垟大部分家庭投入到毛毯行业,甚至有些拖家带口在新渡附近落户,我也是其中一员。市场内的店主一般收3~5家织毯户的毛毯加工、销售,有的是二、三家织毯户自己组建轮流看店在卖。拿到店的毛毯还是坯子,经过裁剪、包边、折叠加工修理成一条条有卖相的成品。店家总是会把最重的、表面毛绒最光滑放最上面。一条毛毯加工费5角到1元不等(视毛毯的质量和用包边布不同而分)。一般早上跟采购员谈好价格、数量、搭配情况,下午打包,托运。近傍晚,大型货车接踵而来,排成长龙,新渡本地人当着搬运工,把一个个上百斤包装袋扛到车斗上装好,直接发往全国各地,特别在云贵等欠发达地区畅销,逢孩子满月对周、生日寿诞、红白喜事等作为礼物赠送,一时生意非常红火。不过,不论哪个环节赚的可都是辛苦钱,棉花毛如雪花飞舞,遍布每个角落。 其中本地有一支“销售军”可谓毛毯业界的顶梁柱,他们年轻力壮,有文化,有头脑,有口才,将毛毯销售到全国各地的单位和老百姓的手里。有些将门市部设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里,武汉、义乌、株洲居多,有些精明的外地客商直接来龙港买货,甚至偶尔还会看到几个老外带着翻译来市场吃一批毛毯回去。
如许众多家庭的投入,启动了整个江南垟的就业和繁荣,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凸显,市场辐射广,工贸联动增效,积聚程度高,载体发展迅猛,产业链条全,集群初具规模,轰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渐渐提高,对产品要求是高档次。然而制造毛毯者参与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训练,缺乏反思和自省,缺乏创新;再加上原材料的质量、印染、开花等环节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盖在身上容易起静电,绒毛容易黏在身上。诸多因素导致低档腈纶毛毯渐渐被冷落,许多业者歇业改行。
转型后的高档绒毯和线毯,品种齐全。绒毯以腈纶化纤为主,技术成熟,质量过关,在国内外市场仍占一席之地;线毯品种多,价格低廉,主要还是集中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机器更新为全自动,产量也高。经过三十余年的织毯历史,存续的主顾之间信誉度很高,老客户通过电话、微信订购,基本不需要去市场交易,还有的采用现代销售方式在“阿里巴巴”里开店,客户源越来越广,新渡的毛毯市场渐渐被冷落,现在有的被加工场和仓库所取代。
纺织是江南传统产业,也是温州市重要经济支柱,可能会走向何方,难道不足以让人深虑吗?它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以及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今后历史中肯定会留下浓重的一笔!【注解:“江南垟”即现在的龙港、宜山、钱库、望里、金乡等地】
来源:龙港市民在线 编辑:鲁华 审核:陈明 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
|